互联网公益如何与乡村共振?

为乡村造血,人人都是参与者。

互联网公益如何与乡村共振?

搭建慈安桥,连接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文/张雅妮

7月27日,“乡村振兴·陕西专场”公益嘉年华活动启动。该活动由陕西省慈善协会主办,陕西省委文明办、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乡村振兴局作为指导单位,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继“乡村振兴·重庆专场”“首届湖北数字公益节”之后,今年腾讯公益又一个助力乡村振兴区域性专场活动。

伴随着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公益的力量正加速流淌至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如何因地制宜打造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模式,突破制约乡村发展的内外部瓶颈,互联网公益正在尝试用实践给出答案。

为乡村“造血”,

人人都是“参与者”

对于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乡村振兴似乎并不是一个十分具象的概念,普通人可以为乡村建设做什么,怎样做?在以往看来,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捐赠。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的公益捐赠很难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公益行为为乡村带来的真实变化,捐助者们不知道公益项目的进展,很多时候甚至不知道钱和物都用在了哪里。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透明、开放的互联网公益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在陕西延安,黄土高原天然的“梯田”条带型果园种植着一排排苹果树。海拔高、光照足、温差大、土层厚,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然而,沟壑林立的地形条件却让农业机械化生产失去施展空间,“种植难”“销售难”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辛苦一年却挣不了多少钱。

2019年延安市宝塔区发起了“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公益助农项目,创新性地以“果树认养”的形式解决了苹果种植和销售的两大难题。捐助者通过“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微信公众号注册下单或线下购买果树认养兑换卡就可以领养一棵属于自己的苹果树,在全程参与延安苹果种植之外,还能在果实成熟后收到产量保底的优质苹果。

“拉枝、施肥、给水……”一个个苹果种植“技术活”通过互联网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捐赠人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苹果的种植动态,还可以自选时间参加种植、赏花、采摘、旅游等线下实地体验活动。“线上+线下”的全程互动让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隔着“屏幕”也可以切实地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

为了帮助这个公益项目触达更广泛的人群,2021年10月,腾讯视频推出“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VIP联合产品,依托视频平台的海量用户,以数字化的创新方式提升了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在互联网平台的连接下,延安苹果打通了数字化上行通路,为农户带来“第二次丰收”。许多捐赠者还通过公益活动从全国各地走进延安,实地体验苹果农耕、红色旅游,推动当地形成了“共享经济+定制农业+文旅服务”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有效带动了延安经济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公益如何与乡村共振?

众星助力2022乡村振兴·陕西专场

尊重“原住民”形态,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互联网公益激发了公众的参与感,为乡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源动力。但要解决乡村的发展问题,只有外部资源还远远不够。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曾提到,很多地方做乡村建设的工作,总是陷入“农民在看”的怪圈。究其原因,缺乏平等、尊重的视角以及从实际需求出发的“有机融入”是导致农民缺位的重要原因。

80岁的刘仕英正在直播镜头前,用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和观众互动推销鸡蛋。在秦巴山区腹地——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有600多位和刘仕英一样的老人,通过卖鸡蛋脱贫致富。

其实几年前,他们和很多大山里的“空巢老人”一样,要靠孩子们在外打工的收入度日。

比起生活的艰辛与孤独,这些老人们最担心的是成为孩子的拖累。尽管许多公益组织关注到了这些空巢老人的困境,但捐款捐物并没有真正改变他们的现状。“输血式”的传统公益,既不可持续,还在无形中伤害了老人们的自尊。

一个叫做“外婆的礼物”的公益项目改变了这一切。项目发起人张新斌提出“以买代捐”的公益模式——通过爱心认购,募资给山里的老人买鸡苗,老人把鸡苗养大后,又向捐赠者返还鸡蛋。老人卖剩余的鸡蛋赚钱,捐助者得到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山货,一个为大山腹地不断“造血”的良性循环由此形成。

2016年,“外婆的礼物”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等平台上线,借助互联网公益平台,公益项目影响力越来越大,帮助对象也从陕西旬阳的100多位空巢老人,衍生到重庆、福建、宁夏的1400多户老人。从前度日如年的老人们再次有了生活的盼头,他们每天将新鲜的鸡蛋打包、装好,等待着将大山的礼物送给远方从未谋面的“外孙”。

“去年挣了5000多块钱,今年我要喂40只鸡子和一个猪崽。”刘仕英说,现在“外婆的礼物”不仅仅有鸡蛋,还有腊肉、粉条、木耳、竹笋,自己今年的目标是赚一万块钱。

张新斌说,希望可以通过“外婆的礼物”这个项目让更多守望大山的老人找到诗和远方,让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得更有尊严。互联网公益以更富人文关怀的平等视角和对“原住民”形态的尊重,真正调动起了当地人的积极性,将“输血式”的传统模式转为可持续的“造血式”帮扶,从根本上激活了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互联网公益如何与乡村共振?

创业养老,来自秦巴大山里外婆的礼物

提升公益数字化,

共创可持续公益生态

“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和“外婆的礼物”是“乡村振兴·陕西专场”活动的两个代表性公益案例,在本次活动中,还有三百余个陕西地区的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

为了让这些优质的公益项目被更多人看见,腾讯基金会提供了5000万元配捐资金、2000万元广告金、500万元“益企种花”计划激励金和500万元企业激励广告。在传统出资配捐模式之上,腾讯公益还进一步推出包括线下培训系统课程、千百计划地域支持、技术公益项目孵化、长期数字化培育等在内的一系列数字化能力建设服务,为公益项目和组织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希望能在各地政府的指导下,创新衍生出多时、多地、多场景、多主题的有特色,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公益嘉年华活动,让公益文化普及更下沉、更亲民、更低门槛、更接地气、更强参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表示。

从重庆、湖北到陕西,今年持续推出的“乡村振兴”全国区域性专场活动是腾讯公益继“99公益日”之后的又一大模式创新。不断创新的底气来自于腾讯公益持续深耕的数字技术能力。2020年,腾讯公益在内部提出了“技术公益”的理念,以充分发挥自身数字技术优势,让更多公益组织具备数字化能力,繁荣互联网公益生态,同时,也让更多的互联网用户快速了解并参与公益项目。今年腾讯公益更直接将品牌定位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募捐平台”升级为了“可信赖的数字化公益服务平台”,可见其以数字化拓宽公益边界的决心。

公益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互联网给这种分配提供了一个连接器和工具箱。如今,借助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公益不仅让项目以更细的颗粒度执行,更让捐赠人得以直观感知公益的进展和效果,有效解决了传统公益的难点痛点,构建起更加透明、开放、可持续的公益新生态。正如葛燄所说,数字技术解决了传统公益解决不了的问题,让进程发生根本改变。

随着互联网公益的迭代,公益的边界已经超越简单的捐赠,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扩展到公共利益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深入人心的“9.9公益日”,还是已经成为一种公益生活方式的“一朵小红花”,以往“爆发式”的公益共建正在转变为细水长流的可持续公益共创。我们相信,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公益事业还将惠泽更加广阔的地区,让美丽乡村的梦想照进现实。

发布者:人民头条 ,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www.rmtt.org.cn/xiangcunzhenxing/2022/07/29/archives/13434

(0)
上一篇 2022-07-29
下一篇 2022-07-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