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琳)北京报道
作者:周玉春
摘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志愿者面临无收入、生活难以为继的困境,车贷房贷压力巨大,生活缺乏基本保障,严重影响了志愿者的身心健康,也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志愿者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完善的志愿者保障机制的建议,以期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志愿者 社会工作 保障机制 可持续发展 生活补贴 社会保险
一、引言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已然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正从传统的公益活动向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方向转型,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然而,当前志愿者群体面临收入无保障、职业发展受限等现实困境,严重制约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提出将志愿者保障制度与国有企业职工保障体系相衔接,旨在构建社会化、标准化的保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深度融合,为社会进步与国家文明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二、志愿服务发展现状与核心矛盾
(一)发展现状
规模与领域:截至2024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3亿,服务领域覆盖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12大领域,年均服务时长超12亿小时。
政策支持:《志愿服务条例》等法规初步确立制度框架,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服务、项目孵化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发展。
实践创新:“志愿积分制”“时间银行”等新型服务模式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
(二)主要矛盾及存在问题
保障范围有限:目前,能够享受到保障的志愿者主要是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或大型活动的志愿者,而大量长期从事日常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则难以获得有效保障。
职业保障缺失:92%的志愿者无固定收入,68%的长期志愿者面临房贷车贷压力(数据来源: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2024年调研),社会保障覆盖率不足30%。
专业发展瓶颈:志愿者职业晋升通道缺失,专业技能培训覆盖率仅45%,导致服务质量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志愿者保障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各组织的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筹资渠道单一:目前,志愿者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购买服务和少量社会捐赠,筹资渠道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
缺乏法律法规支持:我国目前尚缺乏专门的志愿者权益保障法律法规,难以对志愿者的权益进行有效保护。
三、构建完善的志愿者保障机制的建议
为了解决当前志愿者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志愿者保障标准和规范
制定统一的志愿者分类标准:根据志愿服务的类型、时长、强度等因素,对志愿者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标准。
明确保障内容:保障内容应包括生活补贴、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交通补贴、培训补贴等。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志愿者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保障水平。
(二)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政府应将志愿者保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鼓励社会捐赠:通过税收优惠、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支持志愿者保障事业。
探索建立志愿者互助基金:通过志愿者自愿缴费、社会捐赠等方式,建立志愿者互助基金,用于帮助生活困难的志愿者。
发展志愿服务产业:探索将志愿服务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等方式,为志愿者保障提供资金支持。
(三)完善志愿者社会保险制度
将志愿者纳入社会保险体系: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
开发针对志愿者的商业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志愿者的商业保险产品,为志愿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建立志愿者社会保险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减轻其缴费负担。
(四)加强志愿者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
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培训:为志愿者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建立志愿者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志愿者职业发展通道,为优秀志愿者提供就业、晋升等机会。
加强志愿者心理关怀:关注志愿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专门的志愿者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关于志愿者保障的内容,为志愿者保障提供法律依据。
四、实施路径与配套措施
(一)试点先行,分步推进
区域试点:选择北京、上海、深圳等志愿服务发达城市,开展“国有企业—志愿者保障协同试点”,探索保障标准、资金运作等具体模式
行业推广:优先在社区服务、养老助残等领域推行社会化保障体系,逐步向全领域覆盖
(二)数字化赋能保障体系
建立全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志愿者注册、服务记录、保障申领等功能一体化,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系统数据互通
开发智能评估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志愿者服务时长、专业技能等数据,实现保障待遇动态调整
(三)社会协同机制建设
成立志愿服务保障联盟:由政府、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保险机构等共同组成,统筹资源配置与政策实施
构建激励表彰体系:设立“国家志愿服务勋章”,将优秀志愿者纳入国有企业人才储备库,优先提供就业机会
五、预期成效与社会价值
直接效益:预计3年内将志愿者社会保障覆盖率提升至70%,全职志愿者留存率提高40%,服务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战略价值:通过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国企支撑、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供创新路径
示范效应: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化保障模式,为全球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六、结语
构建完善的志愿者保障机制,是保障志愿者基本权益、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统一的保障标准和规范、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以及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我们可以为志愿者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服务环境,让志愿者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不代表 人民头条 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rmtt.org.cn/renminxinwen/2025/04/25/archives/18949